图片来源:央广网
\n安居花粽
\n文/袁堂栋
\n第一次遇见将粽子当花制作、售卖沪深策略,是在铜梁安居古城。
\n建在龙山凤岭上的安居古城,犹如精美的雕花,灵巧中展露出地方的富足、主人的殷实、曾经的繁华。生活在古城的人们,用淡定演绎无尽的祥和,用辛勤的劳作延续昨天的快乐,也创造美好的明天,孕育绵延无限的生机。制作、销售安居粽子的人们,就是其中一个快乐的群体。
\n走过陆军军官学校旧址,淡淡的粽香随风飘来,让人忍不住抽动鼻翼,恨不得将芳香吸入肺腑。不经意间,用实物作招牌的粽子铺便出现在眼前,书有粽子、糍粑等字样的纸板,很随意地挂在门边,在“科甲坊”里静候顾客的到来。
\n“谁信骚魂千载后,波底垂涎角黍。”角黍者,粽子也。此物传为纪念屈原所用,一般用粳米做成。一样的粳米,被天南海北的人们,在纪念屈大夫的意愿中,加进了当地特色食材,融进了酸甜苦辣咸的元素,丰富了当地市场,满足了人们的味蕾和精神需求。
\n安居粽子,在时间长河的洗涤中漫游,在外来文化的冲撞中坚守,在人文故事的传说中守望,成就为渝西北的风味食品,靓丽的身姿在千年古城中自成风景。它不稀罕别人的繁杂沪深策略,就让琼江边洁白的糯米,自然地团结在粽叶的部落里。千里涪江水,悠悠蜀中来,没有让工艺复杂、口味独特的四川辣粽留下来;巍巍古城门,屹立六百载,不曾留置华北红枣黍粽黄金裹玛瑙的组合;微微南来风,富丽妈祖庙,岭南建筑文化进来了,但碱粽肉粽豆粽却没有形成大气候……它不羡慕别人的花哨,始终保持着独立特行的个性。纤纤宝塔体,款款述心语,站在三角粽、四角粽、长方粽、方锥粽、铲头粽、枕头粽、斜四角粽的方阵里,安居粽子的圆锥形体态,相当优雅别致,让人大饱眼福;小巧、灵秀、妩媚的安居粽子,没有外形精美的真空塑料包装和罐头包装,朴素地站在安居的廊檐下,展露的不仅是秀美的身材,提供的不仅是营养,更多的是一种牵挂,一丝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怀。
\n安居粽子的制作者,大多为女性,她们是快乐的粽子西施,经营的不仅是生意,更是一种心境。在古朴的木屋里,在精美的木雕前,她们用灵巧的双手,辛勤的汗水,将甜蜜藏在心间,让快乐飞上粽尖。葱绿的竹叶,雪白的糯米,花白的棕叶,犹如一个个快乐的音符,一个个活跃的精灵,带着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眷恋,愉快地融合在一起。
\n安居粽子,虽不像铜梁火龙那样热烈奔放,不如侣俸牡丹那样高贵鲜艳,不如蒲吕玫瑰那样浪漫多情,不如土桥荷花那样婀娜多姿,不如南城桂花那样馥郁芬芳,不如东城梅花那样多姿多彩,但在富于情趣的主人呵护下,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,给人甜蜜温馨的感觉。没有招牌,没有吆喝,没有同质化竞争的火药味,一切都显得那样静谧,那样和谐,那样安详,和唯利是图的繁华都市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\n安居人的营销策略隐藏在产品的艺术陈设中。街南的粽子铺,临街的方桌上,或绿或黄的粽子交叉摆放在竹圈上,犹如一架架风车,又像一朵朵别样玫瑰。门框上一咕噜一咕噜绿色的粽子,像一股股飞泻的流泉,室内鼓型桌上硕大的竹笆篓里,盛满了尚未蒸煮的粽子,像一汪碧绿的深潭。街北并列着两家粽子铺,都售卖大若手指的宝塔形粽子。上一家将粽子吊在竹报平安的木雕下,高高低低的,犹如一个个风铃,随风摇曳。另一家在窗台下方,等距离垂挂着三串珍珠般的粽子,当你为它的单调惋惜的时候,你发现自己错了。 原来,在窗子的上方,整匹棕叶经过主人悉心的安排,编制成了一个开屏的孔雀,错落有致的粽子们精神得很。
\n静若处子的安居粽子啊,未蒸煮时,你如绿色的花萼,蒸煮之后,你如金色的花瓣,剥开之后,你如银色的花蕾,是那样的耐观赏耐储存耐饥饿。你为涪江边观看龙舟竞渡的人们,为欣赏安居八景的人们,为远行他乡创业的人们,为盘桓安居逐梦的人们,提供了温暖而长久的记忆。秀英姑娘含泪准备的行囊里,想必少不了带有家乡情结的粽子;雪庵大师《何日君再来》的曲作里,和粽香一起升腾的是不是无尽的乡愁?
\n“何日君再来——一个让您记住乡愁的地方,中国第四大古城——重庆安居”。这是安居人的自信,这是铜梁人的自信,这是重庆人的自信。这也是一个召唤。它胜过十碗百碗所谓的心灵鸡汤。相信有一天,如花似玉的安居粽子,会随着游客的欣赏,像快乐的精灵,走向大江南北,走入游客心中。
\n当年,朱自清先生送梅雨潭女儿绿的美名,今天,我斗胆为你赋名安居花儿粽。愿如花的粽子,送给人们如花的心情,如花的浪漫,如花的快乐!
\n你答应么?
\n沪深策略
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